中国建筑师的悲哀 - 关注企业 - 屈晓燕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0 次) 时间:2002-01-20 14:13:55 来源:屈晓燕 (屈晓燕) 原创-非IT

中国建筑师的悲哀
北京申奥成功为建设企业带来了承接项目的商机,中国10万多个建筑企业开始赛跑。面临加入WTO,面临国外设计事务所的涌入,国内的建筑设计院压力不小。国内的建筑设计师们同样也感到了压力。然而他们感到的最大压力并不是专业水平上的,而是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建筑师们该听谁的?他们还能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不正常的压力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胡越直言,虽然还没有入世,他本人已经感觉到压力了,一个是社会大环境给建筑师造成的压力,一个是建筑业本身机制造成的压力。他说”将来正常情况下应该不是来自社会上的压力,而应该是来自机制上的、专业本身自己内部水平的压力。”
是不公平待遇和市场混乱导致这种不正常压力的存在,将来会有那种真正的压力。北京市维拓时代建筑设计院(原北京市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总设计师任明女士说,企业真正的压力主要是人才压力和生存压力。和国内、国外的事务所竞争,竞争不过就没有项目和效益,没有效益就流不住人才。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市场上有一股炒作国外设计事务所之风,这对中国建筑设计师很不公平,中国建筑设计应有自己的保护政策,像农产品、纺织品一样。建筑也应该一视同仁,以质取胜,不能有炒作。
社会的不平等待遇,国内开发商对国外建筑师和歧视,造成了这种压力和存在。这和中国国民和建筑意识有关。中国老百姓的建筑意识并不高。许多发达国家老百姓建筑意识非常高。在有优良建筑传统的国家,像意大利等国家,受过建筑教育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都做建筑设计,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建筑教育,到各个领域去工作。罗马大学一个建筑系就1万多人,相当于我国多所大学加起来。有了这种修养国民的建筑意识提高了,这国家建筑才能提高,中国建筑水平低,不光是建筑师和水平低,是整个国家的建筑修养水平低。
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大财团、投资商,去做比如说奥运、中国银行等项目。这些大项目请的是一些国际上有水平的设计师。这才上国内建筑设计师面临的真正压力。在大量的民用建设中,不应该存在这种压力,因为国外的设计事务所大都只做方案,别的让中国人做,且水平不高。凡是国外有水平的事务所,参与设计的工程,从方案到初设计、到施工图、到工地现场盯下来,都是水平较高的。若只做一个方案,随后交给中国,水平就大打折扣。

建筑师听谁的
有圈内人说,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多,建筑设计师听政府的,政府说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建筑设计师听金钱的,只要甲方给钱,甲方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建筑师就出什么样的设计,甚至于甲方想违规建筑,建筑师都为其提供帮助。
北京大学教授、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吕斌说,以开发商为主的甲方市场是一个很危险的市场,它追求的是利益,房产开发商要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的利益。他说”以后建筑师说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小”,他们拿了房产开发商的钱,就得听人家的指挥,设计师的创意被甲方抹杀掉了,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悲哀。北京市维拓时代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设计师任明说,现在建筑设计师的声音就很小,会有这么一段时间,将来不会是这样。
“可能现在听房产开发商的是一个潮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胡越说,”我觉得建筑设计师不能全听房产开发商的,”目前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应该是建筑设计师引导甲方走合理的路,不应该一味屈从甲方。目前是谁有钱谁决定市场,以后应是科学和合理去决定市场。在中国没有立场的设计师很多,但这与体制有关。
任明女士则说,建筑师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能完全听甲方的。开发商局限于经济角度考虑,而建筑师从专业角度考虑,结合开发效益,会更加完善。建筑师应听市场的,这要求建筑设计师要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引导开发商。”要比开发商高出一层,若不高出一层,开发商永远蔑视你,你就是他手中的画图工具。”中国建筑设计师不笨,国外有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带进来,国内若不加强学习,会让人觉得国内设计没新意,开发商自然不会找国内设计院了。所以中国设计师一定要提高自己,开拓眼界和知识面,不要让开发商有”穷人给富人做设计,能做好吗”的疑虑。
建筑师要有自己的立场,也要有甲方意图。吕斌教授给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开了个方子:首先建筑设计师要坚持一种职业原则,其次是需要对这个行业做出一定要求和规划管理。要靠社会去约束、规范。

都是混乱惹的祸
目前,中国建筑业有10万多个企业,其中从事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太多,加之大量的低资质企业挂靠,造成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造成国内建筑设计师不必要的压力,这都是市场混乱惹的祸。
任明说,”市场运作太不规范,到处都有不规范”。出了事首先找建筑设计师,然后是施工单位,与房产开发商没多大关系。现在市场上一些不正规的、挂靠的建筑事务所很多。据了解,好些甲级事务所都是和某些单位的领导利益挂勾的。也就是这些不正规的事务所搅乱了市场。由于市场不规范,导致国内建筑设计院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有时只能压低设计费去竞争,这对设计师很不公平。
在4月18日颁布实施的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就位后,原来的一级资质企业均减少20%左右;原2.6万个三级企业将减少8000个左右;原2.8万个四级企业将只有七八千个能进入新的三级企业。经有关人员测算,原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减少到近3万个。新《规定》提高了一级企业的门坎,如将注册资本金由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同时,还要求净资产不少于6000万元等。
新《规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调控规模、优化结构、调控规模,主要是减少具有施工总承包能力的企业数量。业内人士希望新的《规定》能对混乱的市场起点作用。

洋事务所未必得天下
有些人觉得入世后,国外事务所大量涌入,可能会对国内建筑市场造成大的冲击。有业内人士说,即使不加入WTO,国内建筑设计单位如果按照市场来做,同样面临挑战。
胡越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但他说”从近期来看,如果不考虑现在社会上不正常的情况,这种压力不会很大,因为我国开发的程序与国外不同。”据介绍,中国的业主在前期把所有的都有准备好了,一旦到了设计阶段,周期压得非常短,要求速度非常快。没几天就出图,随意改动设计方案、随意压价。国家虽然有规定 不让搞”三边”(即边设计、边勘探、边施工),但实际上大部分工程走的是”三边”,这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而且周期与费用也不合理。现在这种极不合理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在国外那些正规的事务所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中国的业主,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私人开发,实际上不能适应国外的那套。从中国现有的一些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做过的工程来看,基本上都是与中国建筑设计院合作。据胡越讲,真正有水平的正经公司来中国的并不多,大多是中等偏下的水平。进来的不是西方建筑市场的主流,都是些边边角角,他们来到中国市场就是趁中国建筑市场(主要是甲方)不成熟,钻空子赚钱。
北京大学教授吕斌说,让国外的进来不等于就是采用国外的设计方案。因为这个市场是由甲方(使用方)决定,谁来开发谁就是甲方,谁就对方案本身有选择权。中国的建筑设计院比国外的了解情况,对需求本土化;还有事后跟踪服务,这比国外占优势。国外事务所首先要了解国内的法律、法规等,也谈不上跟踪服务,因为他们不习惯这种做法,也没有时间这么做。

多元化是趋势
吕斌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集团化不应占绝对主流。全世界很多设计领域都已趋向专业化、小型化。我国的设计院机构太大,动辄1000多人,是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中国应该有一批中小型的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
据了解,建设部今年预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批108个建筑设计事务所,有业内人士评价:这种发展思路是对的,是和国外接轨的一个标志。中国就是因为没有正规的私人事务所,才没有大师的出现。
胡越也认为建筑设计院的运行方式不宜太大。虽然上海华东院与上海民用设计院合并成现代设计集团,建设部也在合并,成立中国设计院。但这种好像是越大越强的感觉不一定是好的。
任明说,以后市场有可能多元化,中国应该建立起经建筑设计师为龙头的事务所,把建筑设计师的品牌树立起来。以后的建筑设计院不应该是官本位,而应是建筑设计师本位。
过去建筑设计事务所比较少,设计院属于国家的大设计院,很多项目都拿到此。但随着事务所的增多,国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实的情况也正明了这点,胡越说,”我们院有的项就是输给小事务所的。”这是因为一是机制不灵活,在回扣、压缩设计费等方面不及小事务所灵活;二是一部分设计事务所小而精,人员很精干,能调配起来,大设计院有时会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
目前,国内事务所的发展也有喜人之处。他们也开始向相临省市进军,如上海的建筑企业已开始迈进外省市、境外市场。仅以北京市场为例,上海建工集团就有国家大剧院、中关村、京西宾馆等5个重大项目在建,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也承接了电力总公司大厦等多个项目的设计。上海建工集团已酝酿设立北京分公司,积极参与奥运项目建设,以求长远发展。

输入需要设置字体大小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