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带来全球信息化的冲击 - 关注企业 - 屈晓燕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8 次) 时间:2002-01-20 14:11:30 来源:屈晓燕 (屈晓燕) 原创-IT

入世带来全球信息化的冲击
本报记者 屈晓燕
用友作为今年股市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的第一批幸运儿中的一员,在股市大盘上直线飙升的准龙头股表现,给业界的感觉是:用友在中国进入WTO之后,领着中国软件业的一帮小哥们保护自己的”领地”并试图划分更大的势力范围。用友软件集团董事长王文京更是春风得意。
记者:您曾在很多场合谈到过入世后中国企业会受到影响,那就您看来,入世后国内企业受到的最大的冲击在哪些方面?
王文京:WTO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全球化的竞争。中国企业将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全面竞争,中国市场变成了国际市场的中国部分;中国企业也将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市场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中国企业都将直接面对拥有高度信息化优势的国际企业的挑战。在这方面大部分中国企业要远远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
以物流和运输行业为例,美国整个物流运输行业的电子商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4%,为客户提供的自助式服务占客户查询的1/3,通过电子化供应链处理的结算和财务业务也超过了1/3,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在美国,物流运输业还不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由此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中国企业与未来的国际竞争者的信息化差距。一些专家在分析当代企业的发展战略时,将信息化与全球化并列为两大发展趋势,并指出只有兼顾全球化和信息化两种策略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记者:根据信息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能不能对当前的企业做一个大致的分类?
王文京:大致可分四类:一是信息化程度低,全球化程度差;二是信息化程度高,全球化程度差;三是信息化程度低,全球化程度高;四是信息化程度高,全球化程度优。
记者:目前中国企业属于哪一类?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
王文京:大多是属于第一类的,这些企业对WTO的准备还不够,企业信息化基础极为薄弱,很容易受到周边竞争环境变化的冲击。第二类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成熟或存在缺陷,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近两年的一些网络公司。第三类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有长期的经验,建立了自己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比如国内的一些服装企业、来料加工及装配企业。但由于缺乏IT基础架构,企业的竞争潜力没有保证。在所有四类企业中,只有第四类企业是被广泛看好的,信息化程度高,又有成熟的全球经营策略,是中国加入WTO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中国企业只有向第四种类型迈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记者:您认为中国软件企业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实际竞争力的企业?
王文京:中国的软件企业间的竞争,最早的时候我们只是立足于某个产品或者某项技术上,这是基础;紧接着竞争的层面上升到整个企业的管理、运营、企业文化等较高层面。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基础在于按照国际化企业的轨迹发展,这时一定要有资本市场来支撑,才可能去参与国际竞争。随便拿一个现代经济的例子来看,它的组成,一边是高科技,另一边一定结合了现代金融业,因为只有高科技企业才有竞争的资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就是现代经济,现在必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软件业也同样。
记者: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了,那么信息化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
王文京:应该说,信息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而且能使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更加敏感。国外一些航空公司实施了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客户乘坐航班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记录这个客户的各种数据,在客户再次乘坐航班时为他设置一个他最喜欢的座位。如此的优待当然会引起客户的好感,从此每次出门都会首先考虑这家航空公司。记录这些数据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系统,使得企业第一次有了与客户需求同步调整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息化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现在很多企业都通过网上招聘新员工,这种方式简便、有效,而且成本极低。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为员工提供各种自助服务,以及协同工作环境,从而大大改进工作效率。
信息化还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并保证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一批在华的全球化企业他们近几年一直在与用友合作,应用软件改进代理商、分销商的进销存管理系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提高经销渠道的商业运作效率,同时也使得这些合作伙伴更加离不开他们,确保合作伙伴的忠诚度。这些只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化带来的作用,另外还有对企业资产资源的保护作用等。
记者:WTO使得企业必须要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范围中来,那么软件企业是不是仍然要把主要的目光投在国内的市场上?
王文京:一定是国内市场,我们说的国际竞争,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要转到国外去。尽管国外会有一些市场对我们开放,会有一些业务的发展,但是我们的重心一定是在国内,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中国市场本身它的增长规模就已经足够我们去消化了,人家对中国市场已经垂涎三尺了,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却要到别的地方去讨生意,怎么可能呢?
记者:会么才算是企业真正的信息化?让公司里的每个员工都上网,给每个销售人员都配上笔记本电脑,建立一个网站就是信息化吗?
王文京:这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并非实质。从本质上讲,企业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重构企业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运作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涉及的范围看,企业信息化应该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实现企业工作流信息化,包括信息的采集、文档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其次是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主要是就制造行业而言的,如国内从80年代兴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后来的产品数据管理等。第三企业商务流程的信息化,即企业交易业务本身的信息化,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调研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应用都是为此提出的解决方案。第四就是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的信息化,使整个企业都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管理控制系统,ERP系统软件就是购建这一系统的基础。
记者:在技术方面,从ERP到电子商务的迁移趋势非常明显,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这种趋势吗?
王文京:中国企业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信息化策略。中国企业现在真正需要的是实施标准的ERP系统,也就是从部门级应用向企业级应用扩展。
在信息系统的分布方式方面,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的趋势,也就是从各分支机构各自为政转向总公司集中管理模式。这种趋势在中国证券行业和金融领域非常明显,一些跨地区的集团公司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广大企业用户的需求正呈现从产品应用向服务应用发展的趋势。这表明企业信息化市场已经进入了服务消费阶段。
记者: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用友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王文京:在中国市场上与全球化企业竞争,我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的本地化,由于管理软件的本土需求和地域特色使得产品的本地化方面国际上恐怕没有人能竞争过我;第二,服务体系上我们的优势更加明显;第三,价格的竞争力,因为各方面成本上的差距使得与全球化厂商一起时我们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我们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劣势,同时也是全球化企业的优势。就是它在整个产品体系的完整性上,有一部分的全球化企业做得比较早,因此它的产品线是最完备的,可以满足用户最大程度的需求。这是它的优势。另外一点就是在它的专业服务体系方面,他们的体系积累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优势。这两个方面是需要国内的厂商需要尽快去加强和提升的。
输入需要设置字体大小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