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 国内IT处乱不惊 - 关注企业 - 屈晓燕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1 次) 时间:2002-01-20 14:10:18 来源:屈晓燕 (屈晓燕) 原创-IT

面对WTO 国内IT处乱不惊
屈晓燕
近日,记者就中国入世后的问题采访了IT企业的两位人士,一位是方正数码有限公司总裁李汉生先生,另一位是前英特尔亚太区市场总监、e禅市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吴世雄先生。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多年的跨国企业以及国内企业从业经验,他们早期都在外资企业工作,而现在都转到国企。李汉生先生曾为中国惠普的总裁,后作为”空降部队”被方正集团聘请,现为方正数码公司总裁;吴世雄先生曾是英特尔亚太区公司市场总监,曾加盟酷必得网上拍卖网站,现自创咨询公司,打算在英特尔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特色,创造吴氏IT企业管理方法。或许这两位的亲身体验更能让我们了解入世后中国IT业应该如何面对。
浴血征战已数年
我们早就被”吓”大了
现在整个中国对于进入WTO的讨论似乎特别多,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IT企业倒没有必要特别紧张,因为国内IT企业从小就是被”吓”大的,所以进入WTO没有一个特别兴奋的惊喜或害怕,只是平常心看待。
e禅市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吴世雄在谈到国内IT企业面对中国”入世”有没有危机感时,说中国的IT企业和其他的产业不太一样,IT业一开始的时候就受到外商的惊吓,而其它国内企业大部分是受政府保护,外商根本进不来,比如电信业。
事实的确如此,IT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中国的IT产业的出现应该归功于最早的那些国外厂商在中国的抢滩。早在1993年,国内市场的个人电脑基本上从国外进口的,IBM、HP等,国内品牌之中仅有长城一家做得有点规模,联想电脑好像还没出世。国内IT企业是从后来赶上的,几年下来,国内品牌的个人电脑越来越多,销售量不断增大,市场份额逐步增加,近年来更是超过了国外品牌。正是早年康柏、惠普甚至现在已经销声匿迹的AST将国际化的PC机卖到中国来,才开启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启蒙和发展。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中国早些年卖得最好的个人电脑是来自美国的AST,中文名叫虹志,随着国内个人电脑的崛起,AST在中国的销售每况愈下,几年前被彻底挤出了中国市场。中国IT业已经实现了成长的第一步:中国的硬件厂商在中国本土击败了国际化企业,而且正在向国际化竞争圈里迈进。 吴世雄说,”如果说中国IT企业曾经怕过国外巨头,那么如今他们早就”吓”大了!”国内IT业在竞争方面并不陌生,它的竞争能力应该比国内别的行业要强。
方正数码有限公司总裁李汉生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说:”在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没有特别的兴奋和害怕,因为我们的IT企业早就面对列强奋战过多年,在真刀真枪地竞争过之后,我们没有特别的危机感。”就整个IT行业来说,中国很早就已经参与到国际化竞争环境当中去了,十几年前就已经面对众多的国际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争夺,从感觉上来说IT企业很早就已经进入了WTO。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对外开放最早最彻底的国内IT企业,他们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首先,我们国内的企业根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国内的企业最熟悉国内的文化和消费习惯,他们在与国外巨头竞争过程当中有自己的优势;越是对外开放得早的行业,整体竞争力就越强,就越不怕”入世”。

风物长宜放眼量
管理和人才还是欠缺
虽然中国IT企业对竞争并不陌生,但我们应该更深层的去看待一个企业的生存,所谓的竞争能力。中国整个的开放会吸引更多的竞争对手来中国,国内IT企业从更加开放的角度,进入一个更加宽泛的更加先进的竞争环境当中。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国内IT企业的成长标准、竞争免疫力会提高,企业实力也会进一步增强。业内人士认为,WTO后更多的还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在吸引人才上来说确实还是比较难。
吴世雄先生认为,目前制约中国IT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或障碍,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更不是市场,而是管理。中国企业管理还很不到位,尤其是一些上市场企业特别需要一个管理上长远策划。外商最可怕的是管理,中国缺少这样的人才。中国要想出现自己的全球化IT企业,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国际化人才,还要学习很多的很多新兴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比如利用一些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的外力。随着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在中国的外企经理人越来越多地空降到国内企业,国内企业的经理人在和外商合作中的逐步成长,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人才会越来越多。具备了人才这一要素之后,中国的全球化公司会很快出现。
从长远看,进入WTO以后中国IT应该去做哪些事情?方正数码有限公司总裁李汉生先生认为,中国IT产业需要在某一领域里的某一个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竞争。中国企业有一些地方做得要好过外国企业,但从整个IT业价值链,从一项技术怎么样去变成产品,变成产品怎么去打市场,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渠道,去配备相应服务,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课要去补。另外,目前中国IT企业有点儿眼高手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虚假繁荣而误以为中国的IT也同样的虚假繁荣。李汉生说,”第一,这个繁荣已经被证明是虚假的;第二,中国的IT业连虚假繁荣够不上。”中国要在朝阳的产业中占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内IT业的责任是非常重的,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从头做起。

需要竞争也需要竞合
合资可能是普遍模式
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并不是所有的外商进来就能适应国情,或者说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外商要进入中国市场,第一件就是要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的市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都存在一个中国本土化的问题。IBM卖到中国的电脑是在和长城公司合资的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美国在线进入中国,首先就得找联想来合作。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合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普遍的模式。作为一个外商企业它需要很多合作伙伴,很愿意和本地企业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同时将自己的管理经验传授给中国的公司,只有相互的沟通才会有共同的发展。目前,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正在委托各种中介咨询机构帮他们寻找国内各方面的领先厂商作合作伙伴,大规模的合资合作潮即将掀起。
方正数码有限公司总裁李汉生先生分析说,中国软件市场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对于这一块市场并不是所有的外商都愿意进来,也并不是一进来就能成功。外国产品进来一般不是直接可以用的,比如银行软件。美国银行的软件要用到工行、农行,可能需要改造原来的操作系统。这对国内软件企业来说是个机会,特别是在未来所谓的市场推广,客户服务上同国外的企业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软件业还是有自己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给许多想到中国来发展的外商设置了障碍。于是外商可能会走一个捷径,拿技术过来和中国公司合作,这对中国软件市场来讲也是一个机会。当然国内IT企业想要打出去同样需要找国外伙伴合作。
吴世雄先生认为,IT行业是国内发展得最健康的行业,行业竞争一定是竞争加合作的关系。很多东西都是在竞争合作中产生的,外商进来会有很多合作发生。很多国内企业还是要把自己放到整个市场价值体系中试一试,看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外商的进入不是准备把你吃掉,而是在一个大的环境里面共同的发展。输入需要设置字体大小的文本